2018年8月,在“我的青春在絲路·八月季”系列紀錄片開播儀式上,講述巴基斯坦SK水電站項目故事的紀錄片《喀汗河谷點燈人》作為樣片播出。片中,項目經理鄧思文就是那位喀汗河谷的點燈人。這座建設中的SK水電站,被當地媒體稱為巴基斯坦的“新三峽”。
鄧思文人如其名,外貌文質彬彬,謙和有禮。然而,作為中國能建葛洲壩集團境外綠地投資“第一單”的項目負責人,雷厲風行的不茍言笑的鄧思文,在熱火朝天的工地上,更像一個冷峻的“霸道總裁”。
長年累月穿梭于各種工作面,經受各種氣候以及復雜的地質地形的考驗,對于現場管理,鄧思文信心滿懷。他說:“目前項目部的所有信息,都在掌控之中,每天投入了多少人力、多少物力,完成了多少工作量,甚至每道工序的工作時間,我都非常清楚?!?
但施工進展和預期相差甚遠,交通洞掘進速度滯后,使鄧思文壓力倍增。水電項目施工,就是與時間賽跑。當時,巴基斯坦全國電力總裝機容量小,不到廣東省的五分之一,長期缺電。即使是在首都伊斯蘭堡,一天的發(fā)電量也只夠維持10來個小時,因為缺電無法使用大型隧道掘進機,正在施工中的交通洞,國內3個月可以挖完,在這兒已經拖了大半年。比缺電更拖延施工進度的是“缺人”。巴基斯坦有近2億人口,30歲以下的青壯年雖然超過了1個億,但由于當地職業(yè)技能教育相對落后,卻很難招到熟練的技術工人,這讓鄧思文陷入“無人可用”的困境。
而此時,開齋節(jié)馬上就要到了。為了搶抓工期,鄧思文開出3倍的工資,試圖說服這些本地工人加班,但遭到了工人們的拒絕。工期延誤又面臨人手不足,如何改變現狀,成為鄧思文的頭號問題。其實,在異國他鄉(xiāng),巨大的文化差異和施工理念的沖突,他早在10年前就領會過。2008年,工程管理專業(yè)畢業(yè)兩年的鄧思文被公司派到巴基斯坦,參與中巴最大合作項目N-J水電項目的商務談判。
在N-J項目施工的前三年,工程進度只相當于國內一年的速度。兩條鴻溝橫亙在中國工程建設者的面前:一是文化差異,當地工人每天要禮拜5次,每次半個小時;二是制度差異,巴基斯坦是英聯邦國家,在工程建設上也遵循英國標準,重程序,輕效率。
鄧思文與當地居民交流文化之間的沖突,最終只能靠文化解決。隨著施工的進行,中國工程人員的實力逐漸使業(yè)主折服,雙方建立了信任之后,效率與程序之爭也隨之解決。跟著中國工人熱火朝天地干活,巴基斯坦員工們也漸漸樹立了企業(yè)責任感,他們把一天5次的禮拜改為集中在中午進行,工作效率和工作熱情大為提升。
“互相學習、互相理解、互相信任”,鄧思文在巴基斯坦的10年里學到了管理課本上沒有的知識。他相信,這一次在SK水電項目上遇到的問題,也可以用同樣的方式解決。在SK項目部表彰先進員工時,鄧思文把從國內帶來的禮物——中國三峽工程的浮雕,送給了一位獲獎代表那扎爾,并相繼開展了羽毛球賽等活動,力求精神支持和勉勵這些巴基斯坦員工。
開齋節(jié)前一天,鄧思文再次召開了動員大會。這一次,有將近一半的巴基斯坦員工選擇留下來。第一個答應加班的,正是頭天晚上鄧思文送給他浮雕禮物的小伙子那扎爾,他說:“我9年來一直和中國人一起工作,中國的一些節(jié)日,中國人也沒有回去,在這里留守加班,在這里過節(jié)。”
由于人力補充及時,交通洞在齋月期間掘進到了450米,順利突破了技術上最為困難的地質斷裂帶,取得了決定性進展。入夜,昆哈河靜靜流淌,開伯爾山口上的夜空繁星點點。一場篝火晚會在這里熱鬧舉辦,一首《水手》將晚會推向高潮,圍著篝火,建設者們訴說衷腸,有人想家落淚,有人豪情滿懷。
“青春就是永遠行在路上,永遠面向未來。”鄧思文也在勾畫著自己的職業(yè)路徑,過去,中國企業(yè)在境外主要做承包商,他自己在這一波“走出去”浪潮中成長為一名項目經理?,F在,在“一帶一路”的建設中,中國企業(yè)也越來越多地扮演起投資、建設、經營等多種角色。
現在,鄧思文開始看金融類書籍?!盎蛟S,下一個十年,我的職業(yè)是‘一帶一路’上的中國投資人?!痹谶@廣袤遼闊的大峽谷里,熊熊的篝火變成了地面上的星光,遠處的水電站工地,就像給這片土地點上了一盞夜燈。
“誰的青春不迷茫。但是我想在這里說,作為我本人,作為我們水電建設者,我們的青春意味著,就是一份堅守,就是一份執(zhí)著。意味著與山河為伴,意味著與泥土為伍。我想說我的青春不迷茫?!编囁嘉母锌馈?
四年半后,SK水電站建設完工,將填補巴基斯坦近五分之一的電力缺口。許許多多像鄧思文這樣的建設者,正在用奮斗的青春,點亮這片土地上的萬家燈火。